您好,欢迎访问硅仪科技!

销售热线:136-5192-3355


核磁共振碳谱特点及测试方法
来源:EWG1990仪器学习网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 2022-02-25 | 1218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C的同位素中,只有13C有自旋现象,存在核磁共振吸收,其自旋量子数I=1/2。13C NMR的原理与1H NMR一样。由于γc= γH /4,且13C的天然丰度只有1.1%,因此13C核的测定灵敏度很低,大约是H核的1/6000,测定困难。加之H核的偶合干扰,使得13C NMR信号变得很复杂,难以测得有实用价值的图谱。知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,质子去偶技术和傅里叶变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才使13C NMR的测定变的简单易得。

一、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

1、灵敏度低

由于γc= γH /4,且13C的天然丰度只有1.1%,因此13C核的测定灵敏度很低,大约是H核的1/6000,测定困难。

 

2、 分辨能力高

氢谱的化学位移δ值很少超过10ppm,而碳谱的δ值可以超过200ppm,*高可达600ppm。这样,复杂和分子量高达400的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精细变化都可以从碳谱上分辨。同时13C自身的自旋-自旋裂分实际上不存在,虽然质子和碳核之间有偶合,但可以用质子去偶技术进行控制。

 

3、 能给出不连氢碳的吸收峰

有机化合物分子骨架主要由 C 原子构成,因而13C NMR 能更**地提供有关分子骨架的信息。而 1HNMR 中不能给出吸收信号的 C=O、C=C、C≡C、C≡N以及季碳等基团,在 13CNMR 中都可以直接给出特征吸收峰。13CNMR 可直接观测不带氢的含碳官能团,如羰基、氰基等。

 

4、 不能用积分高度来计算碳的数目

13C NMR的常规谱是质子全去偶谱。对大多数碳,尤其是质子化碳,他们的信号强度都会由去偶的同时产生的NOE效应而大大增强。因此不到呢**的碳原子的数目不能通过常规共振谱的谱线强度来确定。

 

5、 弛豫时间T1可作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波谱参数

在化合物中,处于不同环境的13C核,他们的弛豫时间数值相差较大,可以达到2~3个数量级,通过T1可以致人结构归属,窥测体系的运动情况等。

 

二、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

1、 脉冲傅里叶变换法

脉冲傅立叶变换法(Pulse Fourier Transform,简称PFT法)是利用短的射频脉冲方式的射频波照射样品,并同时激发所有的13C核。由于激发产生了各种13C核所引起的不同频率成分的吸收,并被接收器所检测。

 

2、 核磁共振碳谱中的几种去偶技术

13C核的天然丰度很低,分子中相邻的两个 C 原子均为 13C 核的几率极低,因此可忽略 13C 核之间的偶合。

 

13C-1H 之间偶合常数很大,高达 120~320Hz,而13C 被偶合氢按 n+1 规律分裂为多重峰,使谱图不易解析,为提高灵敏度和简化谱图,须去掉 1H 对 13C 的偶合,方法有如下几种。

 

1)质子带宽去偶法

又称噪声去偶,是*重要的去偶技术。在扫描时,同时用一强的去偶射频对可使全部质子共振的射频区进行照射,使全部质子饱和,从而消除碳核和氢核间的偶合,得到简化的谱图。

 

2)偏共振去偶法

与质子宽带去偶相似,只是此时使用的干扰射频使各种质子的共振频率偏离,使碳上质子在一定程度上去偶,偶合常数变小(剩余偶合常数)。峰的分裂数目不变,但裂距变小,谱图得到简化,但又保留了碳氢偶合信息。用偏共振去偶法可以确定与碳原子相连的质子数目,从而可判断各碳的类型。

 

3)门控去偶法

又称交替脉冲去偶。接收到的信号既有偶合,又有NOE增强的信号,即既保留了峰的多重性,又达到谱峰强度增加的目的。

 

4﹚ 反转门控去偶法

又称抑制NOE的门控去偶。可以得到碳数与信号强度基本上成正比的图谱。

 

5)选择质子去偶

又叫单频质子去偶。其目的是为了使待指认的13C峰去偶,其它13C不去偶,以便区别。首先记录该化合物的氢谱,然后选择去偶质子,用其共振频率去照射,使其饱和,与其相连的13C不被偶合,成为单峰。使用此法依次对1H 核进行照射,即可使相应的13C核信号得到准确的归属。

 

6)INEPT谱和DEPT谱

INEPT法:低灵敏度核的极化转移增强法

DEPT法:不失真地极化转移增强法

 

三、13C的化学位移

1.屏蔽常数

与H核一样,C核的共振频率ν与BO有如下关系:

由于核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其屏蔽常数σ的值不同,因此共振频率ν也不同。

 

2. 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

1)碳杂化轨道

以TMS为标准,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讲:
sp3杂化碳的 δ 范围为:0~60ppm
sp2杂化碳的 δ 范围为:100~150ppm
sp杂化碳的 δ 范围为:60~95ppm

 

2)诱导效应

诱导效应使碳的核外电子云密度降低,具有去屏蔽作用。

 

3)共轭效应

共轭效应会引起电子云分布的变化,导致不同位置C的共振吸收峰发生偏移。苯环上氢被具有孤对电子的基团(-NH2,-OH等)取代,发生 p-π 共扼,使邻、对位碳的电荷密度增加,屏蔽作用增强,导致邻、对位碳的化学位移较苯移向高场。同理,吸电子基使邻、对位去屏蔽,则导致邻、对位碳信号移向低场。但不影响间位碳的化学位移。

 

4)立体效应

13C的化学位移对分子的立体构型十分敏感。对于范德华效应,当两个H原子靠近时,由于电子云的相互排斥,使电子云沿着 H-C 键向 C 原子移动,C 的屏蔽作用增加,δ向高场移动。

 

5)氢键

氢键包括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。羰基化合物分子内氢键的形成,使O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移向H原子,因此羰基C原子更缺少电子,故共振移向低场。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与分子内氢键类似。

 

6)测定条件:溶剂和温度等。


四、13C NMR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

1、 13C-1H的自旋偶合

1H的天然丰度为99.98%,13C-1H偶合不能不考虑。mJ(13C-1H)与m和C原子的杂化程度有关:

1JC-H *大,通常在120~320Hz之间;

2J次之,通常在60Hz以内;

3J更小,一般在十几Hz以内;

4J很小,一般不超过1Hz。

sp3杂化13C的1JC-H *小,sp2杂化者较大,sp杂化者*大。

吸电子基使C-H键加强,故1JC-H 增大;空间位阻使C-H键减弱,故1JC-H 随之减小。由1H核引起的13C共振峰的裂分符合 n+1 规则。

 

2、 13C-X的自旋偶合

19F 和 31P 的天然丰度均为100%,而且在质子去偶过程中不能消除它们对 13C 的偶合,必须予以考虑。它们和 13C 的偶合符合 n+1 规则。

2D 的 I=1,它和 13C 的偶合符合 2n+1规则,因此 D核使 13C 显示 1:1:1 的三重峰。若用 CDCl3 作溶剂,则在 δ=77ppm 附近显示 1:1:1 的三重峰。六氯代丙酮则在δ=29.8ppm 显示七重峰。

 

五、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步骤

13C NMR解析步骤:

1、确定分子式,计算不饱和度;


2、排除溶剂峰及杂质峰;


3、判断分子结构的对称性;


4、判断C原子结构以及级数; 


5、确定C核和H核的对应关系;


6、提出结构单元并给出结构式; 


7、排除不合理的结构;


8、与标准波谱图谱进行比对。

 

六、 自旋-晶格弛豫时间(T1)

磁共振成像时,对置于外磁场BO中的自旋系统施加射频脉冲,则自旋系统被激励,其净磁化矢量指向偏转,不再与外磁场BO方向平行(如与BO垂直)。射频脉冲终止后,被激励的质子与周围环境(晶格)之间发生能量交换,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晶格,同时其净磁化矢量指向逐渐恢复与外磁场方向平行。该过程在自旋与晶格之间有能量交换,故自旋-晶格弛豫又称热弛豫。自旋-晶格弛豫与外磁场场强有关。

 

分子中碳原子的自旋-晶格弛豫时间T1也是13C NMR谱的重要参数。T1数值随化学环境不同而有很大差别,因此T1的测定对谱线的表示、结构鉴定、分子运动的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。

 

1、自旋-晶格弛豫机理

弛豫时间可能反映分子的结构和它的运动状态。能够给核自旋系统提供起伏局部场,就可能满足弛豫的要求,所以弛豫有各种各样的机理,我们所测定到的弛豫速率(1/T1)是各种弛豫贡献的总和。

 

弛豫机理包括:偶极-偶极弛豫(DD)、自旋-转动弛豫(SR)、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弛豫(CSA)、标量偶合弛豫(SC)等。

 

2 、T1值的应用

1.识别碳的类型和分子大小


2. 估计分子的各向异性情况


3. 了解分子内部旋转运动、分子链的柔顺性


4. 研究分子的空间位阻